调性引力论:❹声域划分法

分享

现在,上一次,我们谈到了每个旋律的特征,以及“本质”这个词。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每个音符的水平上思考音乐。这次我们将重新把视角放回大范围,关注声音在一个部分或整个音乐流中的运用。

1

考虑音域的分配

当我们正在创作一首歌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把旋律展开。有时候你想跳跃一下,有时候你想爬上音阶,旋律的音域就会不断扩大。

null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更好地分配旋律的音域,并尝试用它来分析实际的乐曲。

设置段落

首先,我们将无限延伸的音阶划分为适度的段落(分区) ,以便更好地将音域识别为“区域”。最适合这个大区域的也许是从中央音域到上面的一个八度音阶

null

在这里,我们将把“do-si”看作一个区域,而不是“do-do”。也就是说,“ do”的声音是连接上下两个区域的“铰链”位置。

null

sol的底线

此外,我们还将远离do的稳定音sol作为另一个标记进一步划分区域,以此作为最小的基本单位,段落 segment)。(译注:这里的段落指音高上纵向的,时间上横向的段落用“部分”来指代)

null

所以sol还是认为它属于上下两个区域。这样做可能会让你觉得很厌恶,因为下面的段落有五个音,上面的段落有四个音,但我们认为这样定义最终会更加实用。1

在小调情况下:这次我们将以do作为中心的大调音阶为前提进行讨论。对于那些旋律明显围绕着la移动并组织小调的歌曲,用“la-mi”和“mi-la”这样的划分会更好地分析。

我们把这个一个八度上下分成两部分的“片段”作为基本单位,以此为基础分析旋律的方法称为声域划分法

这种方法是自由派自己的,分段安排也是任意的,即”这将是最容易在分析和实践中处理的”。所以声域划分法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分析方法(方法论)。

现在,让我们快速看看这些段落是如何被分析的。

2

1段的结构

如果你想把旋律线放在一个段落里,那就太挤了。有五个音节的“do re mi fa sol”段落有很多模式,但是“sol la si do”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

这是我在“动机”那一节中介绍过的歌,这是一首旋律抑扬顿挫的歌曲,几乎是由“每个部分一个段落”组成的。大部分的旋律都是用do re mi的三个音。在每个部分对旋律使用的区域进行可视化就像这样。

null

我们暂时不考虑详细的运动,而是使用略微简化的正方形来可视化细分分段情况。可以看出,根据兴奋点的不同,使用了不同的段落,而且在副歌之前通过深入上面的段落来展开。

如果你的音乐类型是由简单的短语重复组成的,比如朋克摇滚或者EDM,那么你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在“一部分用一段落”中创作歌曲。

这是一个只用“do re mi”三个音符就能解决的EDM的构建的例子。如果你有一个愉快的声音和节拍,即使旋律几乎不动,听起来也很有魅力。

如果你想要表现更广的音调,那么在一个段落里你会感到相当有限。让我们看看更广泛的段落运用。

3

2段的结构

如果你用两个段落,表达的范围就会一下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段落的方式:一个八度的“do-do”,或一个八度的“sol-sol”。

null

虽然它们的音域都是相同的一个八度不同的形式。“do”的风格是向两端的do蔓延形成一个终止,而“sol”的风格则是向中间的do聚集形成一个终止。

null

这似乎是很重要的,因为可以创造的想法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给它起一个很酷的名字并加以管理,那就更好了,但目前我们只叫它“外向2段/内向2段”。

外向2段

“外向2段”的两端都有终点,中间有mi sol的稳定音。所以我们可以以mi sol为起点,冷静下来的时候到下面的终止,兴奋起来的时候到上面的终止,这就是基础用法。

null

这就像Sol是一个中立的位置,可以走任何一条路,而兴奋的大致程度是由它在这个点向下或向上徘徊决定的。让我们在一首实际的歌曲中听听吧。

这是《まぼろし》。这是一首清楚地展示了由两个外向2段所创造的歌曲。它是在降A大调中,除了开头部分和A段主歌,B段主歌还有副歌高潮前,都是A♭-A♭的“外向2段”构造。

null

A♭调上的阶名是这样的。歌曲的开头是 mi,“あんなに”往上面的do走,“行ける/ないのだろう”落到下面的do上……都很符合。

这个故事可以根据终止是向上还是向下来决定,另一方面,由于结构上永远不会出现“跨越”,所以能产生的兴奋的最高值永远不会很高。

因此,在这首歌中,在B段主歌“よかった”的最后部分,有一个跨越的跳跃。这就是突然加速和旋律产生强烈影响的地方。

内向2段

另一方面,“内向2段”的形成是指一个中央音被其他声音所包围,并从上面和下面摇摆。

null

与“外向2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进行跨越,而且由于fa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所以可以有效地构建“fa → mi”的摇摆动作。

ヨルシカ的《だから僕は音楽を辞めた》中A、B主歌旋律完美地融入了这个“内向2段”,从曲线来看,很容易理解“内向2段”所塑造的音乐是什么样的。

null

通过分析旋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场景是在中心的do和上下的sol来回跳跃,上下扩展,然后收敛到中心的do。你还可以看到很多“si-do”的半音解决,这也是“si do”作为“外向2段”的顶部所不能频繁进行的。

位于两端的sol虽然是稳定音,但是没有表现出终止,很有力量。只有当我们回到内侧时,我们才能稳稳地着陆。我觉得这正好可以表达这首歌的内涵——“对外苛刻,封闭内心”的情感。

向外还是向内

就像这样,同样是两个段落所产生的旋律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向外”没有跨越,“向上的中央音是上行,向下的中央音是下行”,这是一个缺点。所以,就像《まぼろし》一样,适时地打破这个障碍来创造下一个发展将会很有效果。

相比之下,“向内”的有许多接近中央音的方法,但缺点是,这时如果你想结束乐曲,就没有选择,只能回到中间。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要酌情使用其他稳定音mi和sol。两者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将分区扩展到三段后,这些缺点终于可以消除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三段的情况。

4

3段的结构

如果一个部分使用三个段落,那么这是一个相当豪华的使用方式。更像是对音域有信心的歌手所采取的选择。

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以前面提到的“两个段落”为基准,并把突出于它之上和之下的部分作为重音发挥作用,这就更容易理解了。

“外向2段”的扩展

让我们先来看看把“外向2段”扩展到三段的情况。

2019年的热门歌曲《Pretender》的AB主歌都用了三个段落。两者都以“外向2段”为基础,而A部分向下伸展,B部分向上伸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null

我们再一次简化了音域的可视化,用正方形来代替。它基本上是在一个由上下两个中央音组成的“外向2段”的基础上展开的,特别是从上面的do直接跳到下面的do是这首歌的Hook,这也是“外向2段”的魅力。

A段主歌中只有“ずっとそばに”这几个地方在用下面的la sol。相反,在B段中,只有在高潮“伝えられたらいいな”的地方越过中央音进入上面的段落。

这样看来,这真的是一个音域宽广,跳跃频繁的旋律。你可以看到,基本上整齐地放在两个段落中,并且只在每部分的最后使用第三段落作为重音。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旋律如此激烈,但它仍然有“整合”和“清晰”的感觉,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很有故事性。这里平衡感很好,具有一个良好的品味。

“内向2段”的扩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向上展开的“内向2段”的形式。

这是2020年的热门歌曲《春を告げる》。全部都是去四七音阶的旋律。这些旋律一个接一个地朝着中间的“do”移动,这个终止充满了“内向2段”的感觉,重复的高音“la sol”增加了绚烂的色彩。

这首歌在整体都保持着这三个段落的阵型,只有B段主歌加入了倾向性的声音来制造缓急(严格来说,它只是在A段主歌的第四个部分,但它确实是一个瞬间的事件)。

null

从某种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在“外向2段”下面补充了一个区域。如果这样可视化,你会很清楚地看到它在继续一个单一的系统。这种循环的感觉可能有点接近舞曲。

段落的广度变化

我最开始提到的《おしゃかしゃま》每一个部分都会上升一个段落,所以合计来看,一共使用了3个段落。同样的三个段落,在以何种速度使用它们方面又存在策略上的差异。

null

《おしゃかしゃま》的策略中,每个部分的都控制在一个段落,相反,你可以清楚地建立一个朝着副歌不断攀升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适合摇滚歌曲的形式,让观众用副歌猛烈地摇头。

相比之下,《春を告げる》的策略使歌曲继续提供持续的高度兴奋,而不是部分之间的平缓发展。这可以说是一个适应这个社交网络时代的阵型,因为它“无论剪掉哪一部分都很好听”。

4段、5段

如果你是一个音域广泛的歌手,你可以考虑在一个部分中使用四个或更多的段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以“两段”为基准来看它的突出部分的高度和频率,我们会更容易进行分析。

在声域广阔的《白日》中,B段主歌(今の僕には〜)和副歌(真っ新に〜)都使用了4个段落。两者大部分都在使用“外向2段”的,但当它下沉和在歌曲的高潮时,形式就会超出这个模式。

6

声域的反演

在创作歌曲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不是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唱功,而是要创作一首“每个人都容易哼唱的歌曲”。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分区分配的计划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个八度的音域配置

例如,在日本儿歌中,你可以看到许多音域恰到好处的“外向2段”。也许是考虑到孩子的音域范围不是很广。

即使不是童谣,偶像和男性摇滚歌手的歌曲也有“一首歌不超过一个八度”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印象是,很多东西都是基于“内向2段”的,比如“sol-sol”和“la-la”。

因为是30秒预览,所以只能听到一部分,但都是在“内向”的一个八度以内组成的歌曲。让我们再次可视化整首歌的音域。

null

实际上每个歌的调有所不同,所以唱的高度不同,但是这样相对化后,你会看到相似的东西。

《What is Love?》是标准的“内向2段”。《Welcome To New York》更是缩小了范围。下方的演出十分简洁,只有一个“si do”的终止。

“la-la”的构造有三个段落,如果和“sol-sol”的话会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说,“放弃了下端的稳定音索,取而代之的是用最高音使用la sol”。

“内向2段”系统果然包含了对于中央音从上到下的收束,以及跨越,因此用在流行音乐的故事构筑上比“外向2段”更加容易。

1个八度+α音的音域配置

如果你的音域比一个八度要宽一些,你可以从上面的理解出发,然后再从向上扩展还是向下扩展的角度来看。

例如,原本狭窄的“标准式外向2段”可以通过上下一个音符来拓宽,接近中央音的方式将大大增加。

null

您还可以使用四个段落进行豪华配置,因此对于比八度音域更宽的音域,“外向2段”更加易用。

我又挑选了几首歌。每首歌的音域都从2个段落扩大了1、2个音。

null

《Sing Out!》通过向下扩展“外向2段”,可以实现“低音si do”的解决,并将其用于副歌。《桜の木になろう》反过来向上扩展,用于制作副歌中超越中央音的跨越。

《Dynamite》和《Make You Happy》使用“内向2段”的主要目的还是在高潮时使用带有“la→sol”的旋律。在这两首歌里你都把它们当作副歌的Hook。

如此一来,如果能够掌握确定的音域中“有多少个中央音”、“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中央音”,以及“区间跨度有多少段”,就能更好地了解整首歌曲的节奏分配。

总结

  • 将一个八度音阶再分成两部分作为基础单位来分析音域的方法,在自由派中被称为“声域划分法”

  • 旋律线使用的段落的位置和宽度如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曲的展开结构。

  • 在创作音乐时,我们可以根据假设的音域反演来考虑段落的结构和展开。

旋律篇第一章在此结束!恭喜你!可以考虑接下来学习哪一章,或者留出些时间自己找些旋律分析实践来看。
另外,对于那些做说唱音乐的人来说,还有一篇关于说唱音高和调的关系的文章。

Test

建设中。。。